谷雨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的第六個節(jié)氣,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。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,降雨量充足而及時,谷類作物才能茁壯成長。谷雨后,氣溫回升速度加快,最主要的特點是雨量增多,空氣中的濕度進(jìn)一步加大。中醫(yī)認(rèn)為“天人合一”,人體的養(yǎng)生應(yīng)遵循自然節(jié)氣的變化,根據(jù)氣候特點進(jìn)行調(diào)養(yǎng),以保持各臟腑功能的正常。


濕氣重的季節(jié),脾胃就像被“泡了水的海綿”,運化能力變?nèi)?。飲食要多吃能幫脾胃“吸水”的食物?/span>

健脾食材:如山藥、紅棗、薏苡仁等,可以增強脾胃功能。
山藥、茯苓、炒薏米(薏米炒一炒再煮,寒性減弱,健脾效果更好),煮成粥或打豆?jié){,每天喝一碗,幫脾胃把濕氣“排出去”。
祛濕食材:如冬瓜、苦瓜、扁豆、綠豆等,有助于祛除體內(nèi)濕氣。
冬瓜、絲瓜、鯽魚都是“天然祛濕劑”。比如冬瓜煮湯不放油,鯽魚熬湯去濕又補蛋白;新鮮的菠菜、芹菜能清肝熱,緩解春末的口干、上火。
養(yǎng)肝食材:如枸杞、菊花、豬肝等,有助于滋養(yǎng)肝血,平抑肝陽。
少吃酸(比如醋、山楂),以免肝火太旺;少吃甜(蛋糕、奶茶),以免生濕;堅決不吃冰的、油膩的,比如冰飲、炸雞,否則脾胃“雪上加霜”。


很多人覺得“濕氣重就該多出汗”,但中醫(yī)講究“適度”:

起床后別急著坐起來,伸個懶腰、左右扭扭腰,或者試試“蝴蝶式”坐姿(腳掌對貼,膝蓋上下擺動),幫肝氣舒展,趕走起床氣和疲勞。
飯后半小時出去走走,不用太快,走到微微發(fā)熱就行。老輩人說“飯后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”,其實就是借走路的勁兒,幫脾胃消化食物,減少濕氣堆積。
沒時間運動?每天踮腳尖100次,或者靠墻站5分鐘,促進(jìn)氣血循環(huán),一樣能“動則生陽”,讓濕氣跟著汗水排出來。

1
防潮比祛濕更重要:下雨天少開窗,用除濕機或空調(diào)開除濕模式;洗完頭發(fā)及時吹干,尤其別濕著頭發(fā)睡覺,否則濕氣容易從頭頂“入侵”;衣服、被子定期曬一曬,別穿沒干透的衣服。

2
穿衣記住“上薄下厚”:白天熱了可以穿薄外套,但腰腹、腳踝一定要保暖。很多人谷雨過后腿疼、拉肚子,就是因為腳部、腹部受涼,讓濕氣和寒氣“聯(lián)手搗亂”。

3
早睡早起不熬夜:晚上11點前睡覺,早上7點左右起床,讓身體的“生物鐘”和自然節(jié)奏同步,就像春天的植物一樣,跟著太陽“生長”,陽氣足了,濕氣自然沒力氣搗亂。



1.足三里(健脾第一穴):膝蓋往下4指(3寸),脛骨外側(cè)1指寬的位置,每天用大拇指按揉3分鐘,酸酸脹脹的感覺最好,就像給脾胃“加油”。
2.陰陵泉(祛濕特效穴):小腿內(nèi)側(cè),膝蓋往下的“鼓包”(脛骨內(nèi)側(cè)髁)下方凹陷處,每天用拳頭敲50下,能幫身體“通下水道”,減少水腫和疲勞。




材料:天麻10克,決明子10克,鉤藤10克。
功效:補益肝腎、平肝降壓。
烹制方法:將諸物洗凈,放入冷水中稍浸泡,一起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煎煮約30分鐘,趁熱代茶飲。此為1~2人量。1周飲2~3次為宜,脾胃虛寒者不宜長期飲用。
小貼士:蘇州評彈《唐宮驚變》中提到唐明皇李隆基,每日清晨調(diào)服一盅赤箭粉,作為滋補上品,然后再臨朝。宋代沈括在其《夢溪筆談》中也早就指出:“赤箭,即今之天麻也。”天麻,一般都認(rèn)為是“治風(fēng)之神藥”,有息風(fēng)止痙、 平肝潛陽之用,善治頭暈,此外還能補益強身,對中老年人體虛頭暈效果非常好。清代著名醫(yī)家張志聰稱:“天麻功同五芝,力倍五參,為仙家服食上品?!弊阋娗叭藢μ炻檠幽暌鎵壑Φ某浞挚隙?。


選穴:太沖穴,風(fēng)池穴。
功效:平肝滋陰,潛陽定志。
操作方法:用拇指或食指指腹,置于穴位處按揉,力度要適中。每個穴位按揉150~200次,每日1遍。
小貼士:太沖穴:足背,由第1、第2腳趾間縫向足背上推,至其兩骨聯(lián)合前緣凹陷中,有動脈搏動處,即是本穴。
風(fēng)池穴:雙手掌心貼住耳朵,十指自然張開抱頭,拇指往上推,在脖子與發(fā)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,按之有酸脹感即是本穴。


功效:芳香安神,疏肝理氣。
材料:茉莉花20克,玫瑰花20克,薰衣草30克,菊花20克。
操作方法:將上述藥物碾碎后放入防潮袋中,再裝入香囊,置于床頭。每個月更換內(nèi)置中藥,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,隨身攜帶。